拥抱创意,上海30年城市更新的“最优解”
来源:创意之邦
近30年上海城市更新的历程中,旧小区改造、公共空间有机更新等受政策驱动和城市开发力度的影响,出现阶段性的高潮和沉寂;以创意园区为载体的旧厂房改造,从90年代开始至今,从未停歇或沉寂过,不断地涌现一个个城市文化地标、上海城市更新的示范样板项目。究其原因,创意园区为城市工业遗存类存量物业,创造了无限的“增量”价值,成为上海城市更新30年的“最优解”。
所谓“最优解”,是不牺牲任何总目标前提下,技术上能够达到的最好的解决方案。这是创意产业的价值所在。


- 厂房形象破败,有损片区形象风貌
- 空间低效利用,多用作仓库等低端租赁业态
- 定型的生产性空间,难以融入周边生活、商业场景
- 需承担工人就业安置和长久供养问题
- 作为资产,如何留存成为国企负担

- 对城市风貌、文化空间、片区功能的全方位更新提升
- 为厂方解决员工就业及长期供养提供持续收益
- 传承资产,持续为国有资产增值保值
- 推动创意阶层不断涌现,持续推动创意城市、创意经济发展
- ……


答案在于将园区的定位与经营融入城市的运营之中,让创意产业与陆家嘴共成长。
所在位置是陆家嘴东扩的第一站,政府有意做开发建设,厂方想藉此解决员工安置等问题;是拆是留?一个城市更新中“存量”与“增量”的典型博弈!


“增量”之上,创意的无限延伸
2021年9月1日《上海城市更新条例》正式发布,用整章内容浓墨重彩地赋予浦东“在城市更新机制、模式、管理等方面率先进行创新探索”的使命。
2021年9月18日《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》发布,提出建设浦东国际消费中心,小陆家嘴“打造首发首秀时尚发布平台,打造高端商业商务集聚互动、文化体验功能突出的世界级综合商圈?!?/span>
- 内容聚焦陆家嘴金融服务产业配套,向聚焦陆家嘴白领社群需求转变
- 从办公、商务休闲空间,走向社交空间
- 不断地做场景的突破,成为新消费场景的试验地
- 园区与社区、街区不断融合,同步有机更新



△ 图片:S. Fam空间场地
文章内容系创意之邦原创
转载请联系主编授权(ID:CYZB-SunPower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