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能“造血”,何以永生?
来源:创意之邦
城市更新中,一个项目的从0到1,就是构建其内生成长路径的过程。挖掘内生资源的价值,赋予其“造血”功能,是运营者的一门必修课。
习惯了“输血”式地造项目,就摆脱不了天生短命。
最好的解决方案,都源于内生资源
理解项目的内生成长路径,从一个故事说起。
1990年,某国际慈善组织派了一名叫斯特宁的专员前往越南,协助改善一个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。
当斯特宁抵达越南后,发现自己并不受欢迎,当地没有提供任何人力物力支持,外交部长告诉他:“你必须在6个月内做出成绩”。
所有的研究和政府反馈给他两个结论:
-
当地需先发展经济,再发展教育,妈妈们素质提高,孩子们营养问题才能解决。
-
营养不良是一系列卫生健康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,农民不注意卫生更不重视补充营养。
有人建议让他打报告,提交一份如何改善当地环境的方案即可。在斯特宁的眼中,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!数百万儿童等不到问题解决的时候。
斯特宁改变传统策略,进入各地调研,分组测量孩子身高体重。经对比发现,有部分孩子家里穷困,但体质却明显优于同龄;他进一步调研发现,这些孩子日常饮食都有3个共同特征:
打造内生成长路径
成为运营项目的惯性思维
没有政府资金补贴、政策支持,没有现成可利用的资源;
提交的的可行性报告,通常也就两种导向:
政府或投资方最关心的:你有什么资源?
运营或咨询方最得意的:我能对接XXX资源!
能否对接外部资源,成为衡量一个项目成功的第一指标。而项目内在资源,永远停留在宣讲介绍资料中。
我们需要项目赋予“造血”功能,构建一个项目的内生成长路径。尤其在更新改造项目中,运营持续创造价值成为项目的终极使命,如何挖掘内生资源,培育造血”的能力,永远是运营者的一门必修课。
更新项目不是一张白纸画蓝图,都在既定资源基础上推进,其内生资源价值随处可呈现,即如:
-
最容易被忽视的社区居民,往往集聚着斜杠青年、创意群体,既是消费者又是创潜在经营者;
-
在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,可以放大成为区域性风俗活动;
-
非标老旧、大而无当的空间,在某些引流品牌商户,必须按他们要求进行改分割改造;而在特定需求用户中,又是不可多得的优势;
-
一处不经眼的文化资源,具备演绎成为一个IP的潜质;
-
……
内在资源之上,项目投资方可基于项目的对其品牌、资源进行重组,从另一维度构建项目内生成长路径。凡此种种,不一列举。
打造项目的内生成长路径,操作其实并不难,难在于需要在项目中,时刻保持这种理念和思维:
第一时间沉入项目,挖掘其内在资源价值,在构建项目内生成长路径基础上,有机衔接外部资源。
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商业化改造,仅限于业主经营;
宣传号召片区在外年轻人回归,由他们从事商业经营;
制定设计导则,对改造经营住户进行专项补贴。
-THANKS FOR READING-
文章内容系创意之邦原创
转载请联系主编授权(ID:CYZB-SunPower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