园区运营中该有的“政治觉悟”
来源:创意之邦
经济学家吴晓波在介绍经典著作《通往奴役之路》时,曾引用其中核心观点:
任何一个项目,从立项、开工建设、营商环境、运营服务建立等全生命周期的每个步骤,都在政策引导、证照审批、政府资源导入等程序推进。大家都有一个默认的共识:
项目离不开政府,政府是一个资源集成者。
每个行业兴起发展,都有其政治动因。
政府直接或间接地掌控政策、招商、资本、资产、人才等各方面资源,更是资源转换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决策者。正因如此,“政府关系是做好项目第一课”已是各行业共识,却让企业深陷于维护“政府关系”之中:要么人际关系导向,免不了利益输送和人事变动问题;要么是项目获取导向,目标锁定在获取新项目资源,运营部门长期缺位。
对于城市运营商、园区运营商,暂时的、阶段性政府关系,无法解决项目长期运营的诉求。我们需重新认识政府的价值,要有政府视角的“政治觉悟”,用政治思维审视城市有机更新中的项目价值,方能与政府共谋共生、共成长。

与政府共谋,树立项目“政治格局”
城市的有机更新,尤其是对于老旧厂房、旧街区、旧商办、历史?;そㄖ媪康母脑焯嵘?,涉及的产业导入、业态内容、规划审批等诸多课题。对于政府而言,所有增量都属新生事物,存在不可预见隐患和挑战,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没有政府大局观和长期思维。
△ 图片:2010年,胡锦涛视察上海8号桥创意园区,高度肯定创意产业园区模式,后续系列政策措施,直接推动创意园区成为推进上海城市有机更新的核心载体。
与政府共成长,成为功能型项目
政府对项目的关注,既有经济效益的考量,又有社会综合效益的考量。园区项目体量一般都在2 -10万㎡之间,无法做出规模经济效应。通过税收、产值之类的指标,很难客观有效地评估一个园区的实际价值,尤其对于小型园区,更是勉为其难。
那么,从政府考核的视角,我们如何呈现园区项目效益?解决之道,在于将项目功能化,在项目初始定位和运营过程中,赋予其与发展相关联的功能。
其一,项目定位根植于政府发展体系中。成为功能性项目,需要在定位时思考项目的着眼点,如:
-
区域未来发展规划中,能否起到杠杆作用或支点作用? -
属于国企资产,项目能否在国企垂直发展中发挥作用? -
区域业态补缺中,能否成为占据C位? -
是否与产业定位、营商环境、人才引入等有契合点? -
……
参考每个项目的独特性,在某一个点上将其纳入城市和政府的发展愿景体系中,就可以成为政策示范的率先落地项目、政府区域发展中的形象代表。
其二,运营过程与政府共享价值。定位功能性项目,自然会衍生其社会属性,直接或间接带动综合社会效益,水到渠成地在项目运营中呈现,如:
-
助力区域营商环境成长
-
帮助解决当地就业、创业问题
-
帮助拉动周边地区消费
-
带动片区的产业及税收
……
这些综合社会效益,是一个功能性项目,与政府共成长的见证。

与政府同频,保持高效沟通机制
与政府同频,运营中保持与政府的常态化沟通,在很多园区是被忽略或缺失的工作,不明其中价值。围绕项目运营的信息共享,既可以让政府掌握项目进度,可以项目运营成果转化为政府管理决策的参考。园区运营者应从两方面展开:
其一,常规设置政策专员。运营部门内部应设立专人,建立联络员制度,常态化负责与政府的事务沟通;且专员必须具有和政务人员同频对话的能力:熟悉政府决策、激励、项目审批管理等机制;时刻保持对各项政策、行业趋势关注和解读;精准阐释项目的价值理念等。
其二、常态化“信息”沟通。沟通的关键在于建立规范的信息通道,园区运营动态定期以专报呈送政府管理部门;信息可以让政府及时掌握园区运营的动态,可以作为同类项目决策参考。以常见事项来说:
-
园区改造中经常遇到合规性问题,最终需政府协调解决;及时的信息沟通,可以推进问题解决;而问题解决过程的梳理,可作为政府处理同类项目借鉴案例。
-
园区时常举办各类活动,可以成果总结,当政府阶段性推广市集夜市活动时,项目的经验响应推广;
-
疫情期园区的商户的处境诉求、行业状态,以及作为园区运营者针对性的解决方案,都可成为政府当下工作课题中的素材。
所有园区运营中问题和收获,都具有一定普及性。只有保持信息的畅通,才能与政府同频共生,共享价值。
简而言之,所谓园区的“政治觉悟”是一种运营理念,每一个园区运营者,需要对政府、政治、政务、政府决策机制有系统认识,将这种认识转变为日常运营工作中的一种惯性思维、方法。
这种运营理念最终目的,核心是将项目的价值理念,通过各种形式渠道传递给政府,使政府能够自愿参与到项目价值体系的共建过程,最终实现价值共享,双方共赢。
最后借这个话题,推荐《置身事内—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》——2021年上榜各大平台的年度好书,一本通俗且真诚的经济读物,值得每个城市更新从业者一读,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政府的运作机制。
文章内容系创意之邦原创
转载请联系主编授权(ID:CYZB-SunPower)